3)第34节_流子的童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鱼赤米”,更是米中极品,颗粒晶莹饱满,入口醇香。吃这个米的时候,不用大鱼大肉,山珍海鲜,一勺剁辣椒,少许香葱末,与饭拌均,配上半块红油泡出的腐乳,已是人间美味。

  因为粮食太多,慢慢地也就在九镇先辈们的手上衍生出了另外一样妙品。

  米酒。

  九镇米酒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是远近闻名。建国后,九镇粮站将这门技术发扬光大,更是一时之盛,虽然比不得“茅台”“五粮液”之类的名酒,上不得台面,可也是方圆百里,寻常人家难得之享受。传说中,贺龙也曾经对九镇米酒酷爱之至。

  因为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然,九镇除历来盛产流子之外,也每多酒鬼。

  比如,我的邻居,老梁。

  老梁看着我长大,他堪称是我所居住的这条巷子里面,最为与众不同的一个人。

  他的与众不同源自于他的父亲。

  很多年轻人都认为,解放前的中国落后、贫穷,闭塞、腐败、几乎是一个没开发的蛮荒之地,唯一拥有的几个读书人也大多是穿着长袍、满嘴“子乎者也”的封建欲孽。

  其实,不是这样。

  落后、贫穷、闭塞、腐败这些倒是真的,而且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但是,读书人,绝对不仅仅只有封建欲孽、满清遗老。甚至,那个时候的读书人,也许要比现在这些或媚俗或轻狂的“学者”们更有风骨,更有学问的多。

  老梁的父亲就很有学问。

  很小,他就跟着九镇的一位老夫子学习四书五经,埋首孔儒之学;年少时,考进了湖南长沙一所美国人所创立的西式学堂,后来又去了当时开风气之先的广州读书,是九镇历史上第一个穿着西服抽纸卷烟在新码头逛街的人。

  他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,据说还曾经因为翻译过法国一位很有名的哲学家的著作而引起轰动。

  只可惜,生不逢时,百般困苦之下,于六十年代就郁郁而终。

  老梁继承了他父亲的聪明,听街坊邻居闲聊时说过,在老梁很小时候,就已经被九镇人公认为天才,无论什么书,一学就会,过目不忘,倒背如流。

  我和两个哥哥一起还亲眼见过老梁手提毛笔,倒着写出一首宋词,笔法龙飞凤舞,就连我这个对于书法一无所知的人也能隐约看出其中的精妙所在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222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