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412章 取他言_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弗能改矣。

  他亦有心无力矣。

  不过,这点他却是猜错了。

  曹叡在雒阳的时候,已经问策过蒋济了。

  故而,他在出军帐归自身行所后,招来共计议之人,乃是此番随军的中书侍郎。

  御驾亲征,雒阳庙堂诸多事务他只能委于臣僚,但不可改诸事皆要快马传来与他过目,携带一中枢臣子随军乃是必然。

  因此番疾驰而来的干系,中书监刘放、中书令孙资二人皆年老不堪颠簸之苦,故而便携来了中书侍郎,王基。

  字伯舆,青州东莱人。

  寒门举孝廉出身,曾任时青州刺史王凌的别驾。

  后被召入雒阳为秘书郎,但王凌却以王基署事才能而求归,司徒王朗再辟仍拒不遣;再后,大将军司马懿辟之,方放行。

  于是曹叡知王基才德兼优,乃擢入中枢,授中书侍郎职。

  不过,曹叡将他召来计议,倒不是冀望不曾督兵临阵的王基,能给出比满宠更好的谋划来。

  先后问策于蒋济与满宠的他,心中对战事如何调度已大致有了决断。

  召王基,不过是想听听不一样的声音。

  每个人立场不同,所给的谏言自然不同。身为君主当兼听而择、去芜存菁,以求无有遗漏。

  反正,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嘛。

  且听听,若对战局有所裨益固然是意外之喜,无有便权当闲谈罢。

  令人意外的是,在中枢接触机密、知魏国淮南与荆襄两地兵力部署的王基,给出的谏言竟大抵与他所思类同,且既无有蒋济更激进,亦没有满宠弃城的弄险。

  他同样认为魏国,当以长击短,以骑兵众多的优势侵扰吴军粮道,令其不得不分兵扼守东、南淝水沿岸,减缓寿春城被困的压力。

  但魏军主力却不是直接与吴军鏖战,抑或坐等时机再掩击。

  而是错位进军,谏言雒阳中军沿着昔日贾逵修筑的讨虏渠进军庐江郡;而从关中入荆州的夏侯霸部,则是出江夏郡东行与雒阳中军左右夹击庐江。

  以此来逼迫江东从寿春退兵,抑或者放弃营寨,转军来庐江与魏军野战。

  因为江东若是不来救援庐江郡,以舒县与皖城的兵力与城防,根本无法抵御魏军的夹击。且庐江郡一旦被魏国占据,魏军将可以兵临巢湖后方的濡须坞,将吴国赖以连通大江南北的据点拔了!

  将吴国所有在江北的士卒,皆沦为瓮中之鳖!

  自然,这样的调度,同样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凶险。

  昔日曹休的兵败就证明了,水泽密布庐江郡乃是进易退南,且雒阳中军与雍凉别部皆是习惯寒冷气候的北人居多,在庐江很难发挥战力。

  以大军长驱而入,稍有不慎,恐会再度上演一次石亭之战!

  但曹叡觉得这点不足为虑。

  如今已经是暮秋九月了。

  待雒阳中军与雍凉别部赶到战场、略作休整再进军,至快亦是入冬十月!

  届时,天转寒,沼泽与泥泞的道路等也会被寒冷的气候冻僵硬;雨水减少,河流水位下降,吴国精锐水军无法沿着大江支流入内陆江湖等等,诸多不利于魏国士卒的因素,都会随着冬季来临而冰消雪融!

  如此,他又何须担忧重蹈石亭之战的覆辙?

  “伯舆虽不曾督兵,然胸中韬略不亚宿将也!”

  听罢的曹叡,当即拊掌而赞,眼眸中丝毫不掩饰喜色,“若此战功成,朕必然赐爵以嘉卿之功,且拜卿为督将!”

  对,此番退吴之策,他欲取王基之言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222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